宜昌全域旅游发展路径观察怎样
如果说宜昌的城市之美,是一幅优雅大气的山水画,那么宜昌的乡村之美,就是浓墨重彩的油画。
“走,到乡村去”,已经成为旅游新时尚。
绿色美食农家游、四季果蔬采摘游、田园风光生态游、民风民俗文化游、农事体验修学游……近年来,随着自驾大军的兴起,游客出行选择更具个性化,一大批围绕乡村打造的旅游产品,让游客的脚步由景区转向乡村。
山水间 田野上
昔日乡村已成诗和远方
拥一方良田,春播秋实;建一处宅院,静听虫鸟啁鸣……每个人的心中,都有一个田园梦。
如今,好山、好水、好景致的宜昌乡村,正在成为城里人的向往之地。全市184个乡村旅游点, 让农民们吃上了旅游饭。
行走在宜昌大地,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已成现实。如何将这些“看上去很美”的景致,变为城乡居民的观光休闲需要?
因地制宜、错位发展。曾几何时,乡村游就是看看乡村景,吃吃农家饭,粗放式的发展对游客吸引力并不大。
经过多年探索,我市东部县市区确定发展休闲、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,西部山区则依托山水资源、生态环境、民俗风情,重点发展观光、康养、度假类产品,城市郊区则主攻发展周末休闲类产品。
远安紫薇花、枝江月季花、各地桃花油菜花在徜徉花海中感受 “花花世界”;郑家榜村、栗子坪村 “绿绿葱葱”生态游令人神往;农家乐绿色美食,水果采摘则在舌尖上享受 “津津有味”;长阳年猪节、夷陵官庄庙会为冬游市场添火加温。
从零散的“农家乐”到“旅游综合体”,从过去的“卖风景”到现在的“卖乡愁”,从“生态观光游”向“休闲度假游”,宜昌乡村旅游成绩如何?
翻开我市乡村旅游荣誉榜: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,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,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4个,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4个,中国乡村旅游“金牌农家乐”61个……
查看上半年乡村旅游成绩单:接待人数1797万人次,乡村旅游收入136.95亿元,占比分别为48%、41%,同比分别增长16%、20%……
一个个国字号荣誉,让宜昌乡村旅游的招牌愈发响亮;一份亮眼的成绩单,让我们看到,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增长新的重要引擎。
人气旺 收入涨
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
“晨看雾霭晚看炊烟,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。”11月26日,宜昌市民熊小磊晒在朋友圈的度假照让一众好友纷纷点赞。
照片中的目的地兴山县大槽村曾经是“山高石头多,出门就爬坡,对河喊得应,来回一天多” 的贫困村,如今,依托村内高山自然风光建设的田园综合体项目,让大槽村正蜕变为幸福新村。
而这,只是我市实施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。
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,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,宜昌风情万种的山水让人向往。在风景旖旎的乡村,如何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?
旅游扶贫、规划先行。目前,宜都市弭水桥村、枝江市马羊洲村、远安县龙凤村、秭归县罗家村等111个村专门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或方案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40个,组织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培训活动累计达到204场26365人次。
全面脱贫,旅游还应怎么干?
夷陵区上洋村依托绿水青山、田园风光和乡土资源,打造生态宜居休闲村庄,依托景区发展,村里兴办63家农家乐和特色乡村民宿等,村民户平每年增收20000元。
在享有“中国南方草场”美誉的百里荒高山草原旅游区,景区三年累计投资3亿多元,高标准建成国家4A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,把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,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引领大批贫困农户通过旅游产业脱贫致富。
在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村,圣天观集团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工程,举办的“田园石柱·乐在骑中”自行车赛、“土家赶毛狗·石柱闹元宵”、“栽秧喝酒捉泥鳅·花桥农耕忆乡愁”等活动,既带来了人气,也增加了周边农户发家致富的信心。
自2015年以来,全市乡村旅游带动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3.80万人次,在62个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中,累计完成乡村旅游规划42个,建成乡村游客中心47个,新增农家乐467家、民宿84家、乡村客栈116家。